首页 > 头条

环球看热讯:开馆首日!一起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

来源:上海杨浦 2023-07-01 13:54:27

筹备多时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6月30日正式开馆啦!有哪些值得一观的展品?市民游客对这一文化空间的“体验感”如何?跟着记者的镜头,我们进馆一游吧!

带你穿越出版世界的过去与现代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位于周家嘴路3678号,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,共5层楼,分设6个馆,馆藏数量60万余件。

一楼展厅,直接“搬”来了中华书局旧有图书馆的部分馆藏,内含《新青年》《古今图书集成》影印底本等17万册藏书,以原图书分类法和原书架整理摆放,书架最顶层还可爬梯取书。市民游客们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数字屏检索相关书目,以后还可能通过透明玻璃,目睹书库工作人员按古法藏书、取书的场景。

家住附近的曹保平夫妻俩,一早就赶来了。“一进来,就被这个中华书局图书馆震撼到了。我可以感受到,里面藏满了人类文明的结晶。”

上个世纪,哪些新闻刊物曾红极一时?报馆、印刷厂又是如何作业的?二楼主题馆、三楼印刷技术馆等场馆,从不同视角,呈现了自清末“西学东渐”至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,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。其中一台石印机,是这里的“镇馆之宝”。长4米,重4吨,1870年代自德国引进,几经技术改造,在印刷行业“效力”百年。如今,通电后它仍能运转。

“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印刷设备,引进一台要费大工夫。”上海韬奋纪念馆、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介绍,彼时,国内流行的雕版印刷因版面不能变化,工作效率不高,而石版印刷可以更换版面,且成品质量非常精良,可用于印书法、印绘画,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出版的生产力。

走过新闻出版业的“前世”,还可探访它的“今生”。技术发展,让传播更生动直接。比如走进三楼,你可以一脚跨入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的场景中,仿佛打开了“任意门”。抬眼是华丽的壁画,伸手是粗糙的石壁……这并非简单“搬运”,而是数字“驻颜术”。工作人员提前到访新疆,对洞窟本体进行三维扫描、数据建模,多手段并用,让石窟在场馆内“原地重现”。

这里还是摄影爱好者的“打卡宝地”。走进场馆,各个展厅都很“出片”。上午9点不到,博物馆门口就有不少市民,扛着“长枪短炮”般的摄影设备,有序地等待开门。

摄影爱好者老俞感慨万千。他告诉记者,自己年轻时就在报社工作,直至今日,仍保有媒体人的“魂”。这么多年来,老俞扛着摄影机跑遍上海各个角落,如今终于能走进新闻出版人自己的博物馆,感受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历程。“很激动!看到百年前的文人墨客为了新闻出版而奋斗,也看到印刷技术、出版内容等方面的一路演变。虽然现在我退休了,但以后还是想坚持摄影,做好传播这件事。”

祖孙三代一起沉浸童真世界

儿童文学在新闻出版界的重要性日益体现。在博物馆的三楼,有一个儿童出版馆,吸引着老中青三代参观者的到来。

从跨越一个世纪的刊物《小朋友》,到国内最早一批儿童文学作品《稻草人》,从画风传统的画册,到融合手工、科普等元素在内的综合杂志……馆内将实物与文字介绍相结合,讲述着童书的发展之路。

三毛、悟空、三个和尚、没头脑和不高兴……童年的伙伴们一起来报到。曾经躺在竹席上边扇扇子边看动画的记忆,又回来了。互动装置《十万个为什么》万花筒,更是让大朋友、小朋友们都玩了个尽兴。

市民王先生带着自家三岁半岁的儿子来参观。他说,“孩子一到儿童出版馆,马上玩嗨了。我给他介绍了没头脑和不高兴是谁,也讲了三毛的故事,好像在带他认识我的童年伙伴。”

今年18岁的赵欣芸刚结束高考,也跟着爷爷开启了夏日首场博物馆之旅。“《葫芦娃》《三个和尚》等等我小时候都看过,印象很深刻。经典作品是不会过时的,直到现在,这些人物形象依然很鲜活,连我爷爷都记得他们,而且很喜爱。”

暑期来临,博物馆内还开放了一系列亲子活动和展览讲座,等待着市民朋友们的光临。

博物馆自6月30日开馆到8月31日,采取预约参观机制,感兴趣的市民朋友们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小程序进行预约。

上一篇

《孤注一掷》8月11日全国上映,张艺兴金晨被虐|观速讯

下一篇

最后一页

为你推荐

最新热文